藏品故事第四期 (上)
藏品总登记号:XJTU-EM-20180461-1
藏品名称:湿簧管、湿簧继电器展示品
藏品尺寸:长49.9cm 宽25.1cm 厚2.8cm
材料质地:玻璃、金属、木质
藏品来源:唐立森、王桂芹夫妇捐
唐立森:1931年11月24日出生,1953年7月毕业于交通大学并留校任教,1956年随校西迁,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
“在交大学习期间,沈尚贤教授为我们讲授了‘电子管电路’课,我学到了渴望已久的知识,我以96分的高分学完了这门课程。1953年我被留校任教,并有幸当了沈尚贤老师的助教,辅导‘工业电子学’课程。在理论指导下,我对无线电制作的兴趣更浓了,终于在1960年成功安装了一台‘高传真度手扩音机’,并在1962年‘全国无限电工程制作锦标赛’中获一等奖。
我首先在‘工业企业电气化教研室’和‘工业电子学教研室’任教。沈尚贤教授任教研室主任,他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我毕业后的第二年就安排我担任工业电子学课程的实验室主任。
工业电子学实验指导
藏品编号:XJTU-EM-20180441
因“工业电子学”专业停办,1961年,我被调入‘电真空’专业任教,给学生讲授‘气体放电与离子管’课。1978 年,我担任了全国电真空专业统编教材《电子电路》(下)的编写工作,于1979年12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1981- 1986 年,为电真空专业学生开设‘电子电路’课程,并进行了教学改革。
《电子电路》(下)
藏品编号:XJTU-EM-20180445
《电子电路》(补充讲义)
藏品编号:XJTU-EM-20180444
我想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应加强和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以后的创新打下基础,在讲课中多联系实际;在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于1986年获得交通大学‘教学改革’三等奖和‘教学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
60年代初,在蒋大宗教授的建议下我们开展了‘湿簧管和湿簧继电器’的研究。因为它具有性能优良、触点工作可靠和寿命长的特点,在国外应用广泛,而国内尚属空白。国内不少单位在科研和生产中急需此种关键器件,因而得到四机部的大力支持,希望开展多品种研究,以填补国内空白。所以我们于1963年立即开展了湿簧管的研究工作。利用实验室现有条件立即组织力量,开展了5项难题: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工艺攻关、工装夹具、测试系统5项关键技术的攻关,克服种种困难反复试验,终于在1965年国庆试制成功‘通用型’湿簧管,通过鉴定.并投入生产,供给急需的单位使用,当年获利25万元。
1966年6月,科研工作被迫停止。即便如此,我们仍按四机部的要求,为周总理出国访问需要的卫星通讯地面站研制了急需的‘小型低接触电阻型’湿簧管。为此.四机部嘉奖了我们11万科研基金。同时还承接了军工任务,研制成功‘功率型’湿簧管.两项研究成果均获得了陕西省经济委员会颁发的‘1983年省优秀新产品奖’奖状。
陕西省经济委员会颁发的
‘1983年省优秀新产品奖’奖状
藏品编号:XJTU-EM-20180455
1976年,迎来了科教兴国的春天,而湿簧管的研究工作已落后国外10年,必须急起直追,因此此项科研生产又得以恢复。随着实验室‘动力站’和湿簧管生产线的建成,在电子部科研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在原基础上经6届研究生研究工作,我们又完成了磁保持型、极化型、任意位置型、超小型共4种新型湿簧管和继电器的研究,推动了自动控制领城向小型化、集约化方向的发展。其中,超小型湿簧管和继电器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于1992年转让给工厂生产;在科研和生产中共为实验室创收百万元以上,使教研室9门专业课的25个实验得以更新;并在实验室建立了计算机机房.较早地为教师和研究生进行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利条件;并在80年代初期帮助学校解决了40%的福利资金的缺口,有效地帮助学校改善了教职工的福利待遇。
在此期间我曾任‘中国电子学会继电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继电元件>杂志编委。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中外文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共7篇,获得专利两项。
8种湿簧管和湿簧继电器成果
由于电真空专业工艺性比较强,所以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也相应繁重。电真空实验室有9门课程的20多个实验,分属6个教学小组。因此所需仪器设备也各不相同,且价格昂贵。由于需要自制设备较多,所以实验室还需设有玻璃加工室和机械加工工作室。在科研协作单位的协助下解决了教研室急需的诸如精密车床、万能铣床、平面磨床等关键加工设备,使机加工工作室得以完善,满足了教学、科研和生产的需要。1980 年,曾获教育部颁发的‘先进实验室’奖及校级‘实验室先进集体’奖。”
唐立森的部分教学、科研、生产等获奖证书、
专利证书及教材
--“岁月如歌话当年”采访唐立森教授纪实
——《耄耋回望青春》(上)
献给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