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遗珍 > 校园考古 > 正文 校园考古
刑部尚书白居易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土。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其租籍山西太原,后迁邦(今陕西渭南东北)。

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中进土。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唐代秘书省主管大史及著作的出版,而校书郎则专职校刊书籍。白居易时年已三十有二,这一九品小职,诗人内心颇感:”小才难大用”,也只好“典校在秘书”了。

就这样。白居易终于踏上了仕途之路,来到了繁华似锦的长安城,在常乐里租下了已故关相国府的东亭作为落脚之地。据《旧唐书》(列传卷八十)记载:关播乃唐德宗之检校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之职),卒于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正月七十九岁而终。相国死后六年,白居易才住进关府东亭,故诗人文中多称“故关相国”。

住进相府的第二天,白居易漫步来到东亭的东南角下,眼见一片丛竹枝叶憔悴,无声无色。经问一关府老人,才知这竹丛原是老相国亲手所植。相国死后,府内房舍己为他人租用。编筐做帚滥伐植竹,所剩残株已不足百根,其中连一根长竹杆都难以寻到,茂盛的杂草却长满了整个竹丛。

一位酷爱翠竹的诗人,目睹此景,感慨之情便油然而生,遂挥笔作了《养竹记》这一著名篇章,并书写在东亭的墙壁上。文中诗人尽情抒发、描述了竹子刚直、不倚的风格。诗人托物寓意,把竹子喻为读书人,养竹喻作用贤,以留给居住在这里的后人和用人者借鉴。当年。白居易在关相国府还租了四、五间茅屋,养了一匹马,雇了两名仆夫,他每月两次去秘书省供职,月俸为一万六千钱。过着幽闲无拘、无牵无挂的生活。他常邀七、八位同窗一起在东亭玩竹、饮酒,一同出直城共游曲江、杏园这些花卉环周,烟水明媚,殿字楼阁亭榭遍布的大唐胜地。在常乐坊诗人留下了“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酬哥舒大见赠”、“早春独游曲江”等光辉诗篇。

从“旦夕望轩车”、“门外有酒沽”诗句分析,诗人所住关相国府的方位当在常乐坊十字街西北方,而东亭应在相府的东头。因常乐坊之西是一条南北大道(朱雀门大街东第四街)当可早晚望见轩车了,坊西门外又是长安繁华的商贸中心一一东市,也必有大大小小的酒店了。

白居易初入仕途就住在这常乐坊的东亭里,正如清人徐松在《唐两京城坊考》一书中所说:“盖此为卜宅之始也”。